两大现象显优化空间
现象一:封闭小区大门设置“安心自提点”
如图一这样的在疫情期间临时安置的安心自提点, 对于配送人员在小区中穿梭的风险控制有很大效果。不过就物流人的角度来看, 冷链商品放在开放空间, 将存在失温及影响食品安全等隐患。不过, 危机即是转机, 未来用来取代最后一公里的暂存设备将有可以预见的市场增长机会点存在。
现象二:消费者面对不同品牌到货的乱象,代表未来服务形式仍存在精进空间
此次疫情重新激活了生鲜电商市场, 也让所有品牌方重新思考前置仓对于自身的效益及价值。宅配到家的演变, 从最原始的快递送到家、快递送到丰巢柜、外卖送到家、买菜送到家、外卖/买菜只送到小区大门(疫情期间)。从交付现场看,送达至大门处暂存区对于货品的管理及其混乱,消费者交付体验极差,“错拿、漏拿”等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 笔者提出两个观点, 分享后疫情时代下的冷链物流发展趋势与需求:
从“降本增效”看冷链物流发展趋势从“降本增效”看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降本增效议题, 在《关于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指导文件发布后, 一直都是近几年被关注的重点, 也是物流人不断自我挑战的核心理念。在后疫情时代下, 更将成为必须加快脚步落实的工作。其中, 对于冷链物流方面, 笔者认为有两个项目相当适合结合“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实施:
全链条温度监控
对冷链商品温度的较真与追求, 近两年已随着温度记录技术的成熟, 从沿海城市扩充到全国各地城市了。然而, 即使现今大多数冷链配送车都已经具备温度监控系统, 却仍存在相当多断点, 例如供应链上下游交接时, 因为使用不同物流公司, 造成信息不透明, 很多仓库收货时须测温, 并仍存在货车在仓库门口打冷至合格才能卸货等, 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
活用云端技术, 对冷链商品的智能化助益, 在于顾客可以从原料生产仓库运输, 掌握全链条过程的温度, 再结合不可窜改的区块链技术, 除了能够保证商品温度及食品安全之外,也能做到产品溯源, 除了大幅提升物流效率, 在另一个角度来看, 是物流企业降低成本与消费者获得品质稳定的双赢局面。
冷链容器标准化:
常温容器(例如:标准托盘及可套叠物流箱), 过去也一直是业界大力推广的物流容器。但是, 冷链商品往往因为包装规格差异, 产品特性不同, 存在不同规格尺寸的物流箱,致使供应链上下游流通时造成物流企业极大的困扰在装卸及交接时,都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
以表一为例,笔者以厂商自有料箱与全链条标准料箱进行模拟比较试算,对于一个365天全年无休的零售行业大仓而言,全年时间及成本的差距可高达五倍之多,况且零售业在全国的网点都不止一个,只要通用三个物流中心, 就有机会达到千万级别的成本节约效益!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区块链会有立竿见影的成效, 因为大多数冷链载具的交接, 都属于闭环模式, 且供应链上下游的交易大多属于高频日配或短途周配, 对于这类载具的循环使用, 比起常温载具更有规模效应!
平台化、精致化、云端化看零售企业对物流的未来需求
接下来展开零售企业对于物流的未来需求, 笔者从平台化、精致化、云端化三个方向着眼。平台化:解决人货场需求平衡
平台化。解决顾客-车辆-仓库三者需求平衡问题,而不是单单解决顾客-车辆、车辆-仓库、仓库-顾客,单一途径(目前平台大部分都单一需求无法统一解决)意味着在用户需求的层面看来, 可能会要求商品更加多样化,而物流企业的对应操作也更弹性化。在这样的场景之下,如果没有整合,一味多品项,势必会拖慢物流效率,无论使用何种方式拣货, 都会衍生相对的物流成本。
精致化:基本上追求“快、好”两点
在追“快”的部分,大多用户希望更快的到货时间,前置仓也是这几年诞生的物流产物之一,为的就是能够在接到线上订单的同时, 在最快时间内送到用户手上。
目前各生鲜电商企业对于前置仓的态度却各不相同。盒马认为前置仓是伪命题,后起之秀叮咚买菜却因前置仓而快速攻城略地。不少人认为前置仓效率虽高,但前置仓所配置的场地及人力是一笔不算小的开销,稍有不慎,便会成为一笔烧钱的生意。海通证券在《叮咚买菜:前置仓模式,专注到家的社区电商》研究报告中便指出:只有在单个前置仓的日均订单量达到1,250单时,才基本实现盈亏平衡。然而相比门店,前置仓投入较低,且无门店的模式下企业对于商品和库存的管理更为可控。
笔者预测: 后疫情时代下,前置仓或成为到家商业模式的标配, 内建前置仓的新商业模式将随之到来!不过前置仓会对系统预测热销SKU带来很大挑战,并且因为客观的空间因素,客户同一订单能否完成理想购物也值得商榷,最终也会带来成本与服务隐患。
而“好”的部分消费者更在意的是消费体验及商品品质,在各项成本上涨的时代下,产地直采便成为物流企业发挥绝活的方式了,通过缩减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节约不必要的时间及人力,将效益最大化,虽然在业务效率面整体耗费较大,但物流总成本相对低, 对于提供好商品是绝对有优势的。